来源:国土部网站
6月20日,2017中国探矿者年会在北京举行。此次年会以“交流共享,合作发展”为主题,旨在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聚焦当前矿业领域的热点问题寻找破解之道,并紧密结合市场需求,实现投资者与勘探者之间的实质性交流,促进技术与资本的结合,推进矿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我国矿业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地勘单位改革转型作为热点话题,受关注度极高。
面对种种挑战和压力,业内人士直言“地勘单位是弱势群体,形势紧迫,时不我待。地勘单位必须加快推进改革步伐。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毓川在论坛上介绍,目前国有地勘队伍有30多万人,直属中央的6万多人,属地化的近28万人,绝大部分队伍拿不到矿权,也无资本找矿开矿,基本上是承担国家与地方政府项目及为矿山企业打工服务。由于矿业不景气,地质项目减少,不少队伍维持生存都出现了问题。大部分国有地勘单位进行企业化改革的条件很差。相对国有地勘查单位,此次参会的民营地勘单位代表——西凯矿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韩冰坦言:“民营地勘企业在夹缝中生存更为艰难,全是眼泪。”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制定的“全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发布后,地质工作适应市场经济规律的体制改革就开始启动。改革的实质是地质工作实现分体运行:公益性、战略性的地质工作由国家实施;商业性包括矿产勘查由市场为主运作,从事这方面工作的地勘单位要企业化。原地质矿产部的体制改革1994年8月获时任国家总理朱镕基的批示,到1995年成立了地质调查局和集团总公司筹备组。1997年已制定具体改革方案,后因地矿部撤销而未实施。
至今,地勘单位体制改革历程已达30多年,多名业内人士深感遗憾,地勘单位改革未能在矿业发展的黄金期进行,如今矿业下行,连累地勘经济低迷,改革难度无疑大为增加。中铝矿产资源有限公司总经理王东生认为,我国地勘主要队伍改革滞后于其他行业,错失了矿业繁荣孕育的一次最佳转型改革机遇。业内人士表示迫切希望通过改革转型找到出路。
针对当前形势,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毓川对地质工作与国有地勘单位队伍体制改革提出以下建议,一是加强国家对地质工作的领导。二是适当调整国家地质工作重大政策和加大地质工作强度,适应国家需求。他还建议有效推进国有地勘队伍体制改革,队伍的体制改革需要顶层设计。
陈毓川表示,国有地勘队伍体改的最终目标是分为三支队伍。一支是从事基础性、公益性地质调查与战略性矿产调查勘查队伍,属事业单位,为中央、地方地质队伍,由中央、地方财政出资,为公益一类单位;另一支属于矿业界的地质勘查公司、矿业开发公司、矿业中介服务公司等,为企业。企业化过程中国家财政给予必要的资本金及有关政策,通过不同形式切实得到落实;第三支是兼顾前两支队伍的工作内容,中央与地方财政部分拨款,目前称之为“公益二类单位”。同时,体改实施方案应充分考虑现有实际情况及基础,采取相对可行有效方案。他认为,陕西省采取的以省内地勘局为整体的企业化型式值得借鉴。政府对企业化单位的国家事业费采取老人老办法,并给予支持政策,经2009年至今各单位集团公司艰苦奋斗,取得较大进展,企业化程度大为提高,各单位运行及经济状况稳定增长。总的来看,改革取得初步成效。
王东生认为,我国地勘队伍仅依靠划归公益一类、二类事业单位还远远不够转型商业勘查,企业化发展是国内多数地勘单位的改革发展方向。发展我国商业勘查,国家必须解决政策层面的问题。同时,地勘单位必须转变传统观念和习惯,根据商业勘查投资规律引导商业勘查成功。他建议,借鉴成熟的国际市场经验,结合中国国情,尽快对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修改完善,努力营造适合商业勘查投资多元化发展的政策环境。
会议为期两天,期间地勘单位体制改革问题,大多业内人士认为地勘单位自己要强身健体,将自己变得更强大;其次在体制改革的关键期,所在地的省政府要从政策上给予支持,以此为契机,让地勘单位走上更符合市场需求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最后就是需加强顶层设计。矿产勘察市场的改革是发展所需,亦是一次艰难的破冰之旅,地勘单位需准确把握并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明确定位和发展思路,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上一篇: 港珠澳大桥——世界桥梁建筑史上的巅峰之作